(一)威望之患
于吉在江东的威望如日中天,这让孙策深感不安。在孙策看来,于吉的存在已然成为了一种威胁。于吉以符水治病救人,广施善缘,百姓对其感恩戴德,甚至到了顶礼膜拜的程度。孙策担心这种威望会动摇自己的统治根基。他认为于吉能蛊惑人心,使诸将不顾君臣之礼。据史料记载,当于吉路过时,孙策部下诸将及城中百姓纷纷拜迎,三分之二的宾客都下楼迎接于吉,负责开会的办公室人员也制止不了。这一景象让孙策心中充满了愤怒与担忧。在那个封建统治的时代,君臣之礼是维护统治秩序的重要基石。而于吉的出现,却让这种秩序面临挑战。孙策深知,一旦这种威望继续扩大,自己的统治地位将岌岌可危。
(二)矛盾激化
孙策与于吉的冲突不断升级。于吉路过时诸将的行为让孙策大怒,他立刻命人将于吉收监,欲治其罪。然而,这仅仅是矛盾的开始。求雨事件更是将双方的冲突推向了高潮。孙策为了考验于吉,让他求雨,并声称若下雨就饶他一命。于吉登台做法,果然天降大雨。这本应是皆大欢喜的结局,但孙策却出尔反尔,坚持斩杀于吉。这一决定引起了众人的反对,孙策的部下屡屡阻拦,苦苦哀求,甚至孙策的母亲也为于吉求情。但孙策不为所动,他认为于吉的威望过高,已经对自己的统治构成了严重威胁。在他心中,于吉必须被除掉,以维护自己的权威和统治地位。这种坚决的态度,也反映了孙策刚愎自用的性格特点。他不容许任何人挑战自己的权威,即使于吉并没有恶意,只是一心为民,但在孙策眼中,他始终是一个祸患。
三、争议不断
(一)姓氏之争
学界对于吉的姓氏一直存在争议,主要有 “干姓说” 和 “于姓说”。李剑国等学者主张 “干姓说”,他们认为古书干姓、于姓常相混,干宝多误作于宝,所以于吉当作 “干吉” 才是。刘屿等学者则主张 “于姓说”,他们指出干姓望出荥阳、颖川,于姓望出东海、南阳。《江表传》《洞仙传》说于吉是琅琊人,《神仙传》说他是北海人,都在山东,地近东海,所以 “于吉” 应该是其本名,“干吉” 为误传。这种姓氏之争使得于吉的身份更加扑朔迷离,也为后人研究于吉增添了许多困惑。
(二)真假之辩
对于东汉顺帝时期的于吉和献帝时期的于吉是否为同一个人,学界也有争论。东晋天文学家虞喜认为是同一个人,但近代学者汤用彤却提出不同观点,他认为 “江东之于吉,亦犹河北之白和(笔者按:帛和)为假冒者乎”。吕思勉同意汤用彤的观点,认为 “自称百岁,乃方士诬罔之辞,(干)吉安能授宫崇于五六十岁之前,又惑吴人于五六十岁之后?” 从史料记载来看,汉顺帝年间,有琅琊道士宫崇,进献其师干吉在曲阳泉水上得到的《太平经》,一共一百七十卷。而到了东汉末年,有琅琊道士于吉经常往来于吴郡、会稽等地,用符水给当地百姓治病,后被孙策所杀。两个时期的于吉在时间跨度上较大,且关于其年龄和活动轨迹存在一些难以解释的地方,这也导致了真假之辩的产生。这种争论至今尚无定论,也让于吉这个人物更加充满神秘色彩。
四、历史评价
于吉在不同的史料中有着不同的记载和评价。在《三国志》中,于吉被描述为一位道士,以符水治病,在吴会地区颇受百姓尊崇,但最终因孙策忌惮其威望而被斩杀。
《搜神记》中对于吉的记载则充满了神秘色彩。于吉被孙策要求求雨,雨至后却仍被斩杀,死后众人还为其找了 “尸解升天” 的理由。
后世对于吉的下场看法各异。有人认为于吉很可怜,没做什么坏事就被孙策所杀;也有人从当权者角度出发,认为孙策的做法有其合理性。在封建时代,统治者对于威望过高、可能威胁到自己统治的人往往会采取极端手段。于吉以符水治病救人,在百姓中的威望极高,这对于孙策来说确实是一种潜在的威胁。
从历史的角度看,于吉的存在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些特点。在那个动荡的年代,百姓对于超自然力量和神秘人物往往寄予厚望,希望能从他们那里获得拯救和希望。于吉的符水治病或许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百姓的心理需求,但也引起了统治者的警惕。
同时,于吉的故事也让我们思考权力与信仰的关系。在古代社会,宗教信仰往往与政治权力相互影响。当宗教信仰的影响力过大时,就可能与政治权力产生冲突。于吉的遭遇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。
总的来说,于吉在历史上是一个充满争议的人物。他的下场既有其时代的必然性,也引发了后人对于权力、信仰和人性的深刻思考。
五、在三国中的作用
(一)传播《太平经》
于吉最重要的作用之一就是传播了道教典籍《太平经》。《太平经》内容博大,涉及天地、阴阳、五行、十支、灾异、神仙等诸多方面。于吉认为医世的对象是整个天下,治本在于合天心、理和气、安民意。他主张对天地日月天下苍生事事洞察、处处随顺,人应法天象地,遵循道德仁义而行事,天下就会太平。
《太平经》以阴阳五行学说为理论基础,以 “无为而无不为” 的黄老学说为治国方针。提倡儒家的伦理道德,对明君清官表示拥护和向往,同时谴责昏君和贪官污吏的贪婪残暴。还提出了财产共有、自食其力的善恶报应观念,以及以建立人人劳动、周济贫穷的平等社会为目标的太平思想。此外,书中还有丰富的中医中药知识和教徒的修养方法。
于吉传播《太平经》,让更多的人了解到其中的思想,为当时的社会带来了新的思考和希望。
(二)三国三大道士之一
于吉与张鲁、左慈被称为三国时期三大道士,他们各自在不同的地区为道门的发展做出了贡献。
张鲁靠着五斗米教的教义发展信徒,实力强大后雄踞汉中,让辖地内老百姓安居乐业。曹操攻击汉中时,张鲁封藏府库而投降,避免了给汉中带来惨烈的兵灾,其作为称得上是 “化及民”。
左慈几次接触曹操,用道门法术的手段把曹操糊弄不轻。曹操的人生中,直到临死的遗书都透漏着一股淡然的味道,颇有黄老意味,不能不说是受到左慈的影响。左慈的作为称得上是 “法授圣”。
于吉在江东行医送药,在民间极有威望。虽被孙策所杀,但江东人感恩于吉,甚至立庙祭祀。于吉的作为称得上是 “正蒙难”。
他们三人的作为合起来恰好是一条完整的圣人之道 “正蒙难、法授圣、化及民”。在三国时期,他们的贡献为道门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,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时的社会和历史进程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